我们做垃圾分类不是为了分而分,我们要看到这是对我们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一个很高的要求,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把垃圾分类放在这么高的位置不为过。
一批科学家2009年定义并量化了地球生态可承受的九条安全界线。分别是气候变化,臭氧空洞(氮污染),海洋酸化,生物多样性,土地使用,淡水资源使用(磷污染),化学污染,大气污染(大气悬浮颗粒浓度)和生物化学地球循环。他们认为,如果不突破这些界限,人类便可在地球上繁衍和发展。
截至目前,人类活动已经突破了4个: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地使用和生物化学循环的生态环境底线。
如果人类突破这九大底线,人类在地球生存繁衍将面临不可逆转的局面。
01
垃圾围城不是一个危言耸听的现实
自全球进入工业化时代,垃圾就成为了地球上无法消失的新产物。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经济的稳步发展、民众生活消费水平、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也“伴随着”持续走高。
如果按照城市人口的垃圾产量标准计算,一人一天制造大概1.2公斤左右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就近1.5亿吨,这些产生的生活垃圾都需要通过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填埋或者焚烧的不同方式消化解决。处理不当,不仅仅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还会对与我们生命休戚相关的大气、水和土壤造成污染,对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生活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必须应对的棘手问题。
垃圾分类我们为什么着急? 视频来源 人民日报微博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可能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很多生活垃圾自行降解所需要的时间都是非常惊人的,有的甚至需要几代人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你今天随意丢弃的垃圾,将可能对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产生影响。
部分垃圾降解时间
大衣等厚重羊毛物品降解需要五年;
易拉罐、运动鞋、泡沫纸杯等降解需要50年;
塑料瓶降解需要500年甚至更长;
玻璃罐、玻璃瓶降解需要一到两百万年
……
面对许多不能自然降解的垃圾,简单的传统处置法已经难以为继,越来越多的城市陷入“垃圾围城”的困局。如果不采取些行动,很难想象未来我们的生活环境将会与垃圾为伍,因此,垃圾分类,迫在眉睫。
人们大量地消耗资源,大规模生产,大量地消费,又大量地生产着垃圾。据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每年年产1.5亿吨的城市垃圾中,被丢弃的“可再生资源”价值高达250亿元!
过去的处理垃圾方式存在许多弊病:
垃圾露天堆放,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和生存空间,严重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破坏了地表的植被和自然生态平衡,而且垃圾渗出液污染土壤,垃圾中含有病原微生物有机污染物和有毒的重金属被带入水体,造成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污染,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或水资源的利用。一定温度湿度条件下,露天堆放的垃圾还会释放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癌症村。
卫生填埋,虽然避免了露天堆放产生的问题,其缺点是建填埋场占地面积大,使用时间短(一般十年左右),造价高,垃圾中可回收利用的资源浪费了。
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直接焚烧,垃圾体积缩小50%~95%,有毒物质至少翻一倍,不但烧掉了可回收的资源,释放出有毒气体,如二噁英——地球上最致命的有毒物质之一,相当于砒霜的900倍,而且产生有毒有害炉渣和灰尘,严重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对环境污染不言而喻。
虽然目前的处理技术已经提档升级,规范地进行卫生填埋和安全焚烧,但大量垃圾未经分类就填埋或焚烧,既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会产生一定的二次污染。
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即可保证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也可将后端处理过程的污染风险降到最低。由此可以说,垃圾分类是整个垃圾处理环节的关键一步。垃圾分类,任重道远。
02
垃圾分类是一场全民运动
如何改善“垃圾围城”困局?如何科学可持续的处理垃圾?
社会各界用智慧和汗水努力做出改变,积极探索可持续的垃圾分类经验,守护着我们的环境,也守护着人类的未来。
张兰英
本期“爱莲说”嘉宾,80年代毕业于北京大学,90年代留学,并在国外国际机构工作。本世纪初回国,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建设的事业中。
三十余年致力于乡村综合扶贫、环境教育、人才培养等公益事业,公益成了她生命的重要部分。她用自己的行动积极支持公益组织的培育和年轻人的培养工作,在乡村建设的不同平台上支持陪伴年轻人的成长和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
1999年至2010年期间,在广西横县的垃圾综合治理模式探索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县域垃圾分类的可能,是生活垃圾分类与综合治理的早期探索者之一。
垃圾分类早期探索者|“爱莲说”第7期
我们做垃圾分类不是为了分而分,我们要看到这是对我们整个人类可持续发展提出的一个很高的要求,对每一个人的要求,把垃圾分类放在这么高的地位不为过。
生活垃圾的分类有多种途径,居民参与的前端分类,和收集后的人工二次分拣或者混合运输到集中地点进行机械分类等。采取机械分拣不但需要投入资金购买设备,一般这样的机器设备价格较昂贵,还需要不断地投入支付运营和维修等费用,成本相对比较高。但主要问题是垃圾混和运输后已经相互污染,尤其是湿垃圾,再分拣时就有一定的难度,会影响且分拣的程度和质量。
机械分拣
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费用是非常高的,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处理一吨垃圾的费用约为一百元至几百元不等。据统计,北京市现处理一吨垃圾费用约105元左右,一年的处理费用就是5亿多元。这还不包括建设垃圾处理场的费用,建一座大型垃圾填埋厂就得花1~2亿元,建一座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得花20多亿元,这又是一笔很大的支出。
生活垃圾的前端分类,尤其是居民参与进行了分类,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居民的举手之劳不仅可以减轻环卫工人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生活垃圾分类的效果会提升后端处理的质量和经济与生态效果,是”小举动,大贡献“的善举,是生态文明市民的具体体现!全民参与,把前端做好垃圾分类变成每个市民的生活新时尚,势在必行。
家庭垃圾分类 “两桶一袋”分类法
垃圾问题是一个很严重的社会问题,过去二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三波探讨垃圾问题、尝试解决的方案和实践路径的阶段:
第一波是1999年-2000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政策在中国有八大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自此垃圾分类正式进入各级政府政策议程。然而从实际推行效果来看,绝大多数居民尚未建立垃圾分类的习惯,垃圾随意投放的现象依然普遍,坚持垃圾分类的区域寥寥无几。与此同时,这次工作只局限在垃圾分类的工作上,与后端系统的连接并不再考虑之列。
第二波在2009年因报道北京垃圾围城成为社会各界关注垃圾分类和治理的又一次高潮。《垃圾围城》纪录片通过对北京周边几百座垃圾场的走访与调查,用朴素与真实的影像向我们呈现了垃圾包围北京的严重态势,掀起大家关注垃圾问题,开始垃圾分类的热潮,同时对于垃圾后端处理的选择,也展开了比较激烈的辩论,关注点在于前端分类与后端焚烧和填埋的关系。其中一个观点是前端不分类,会对本可以进行利用的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对环境,包括对水、土壤、空气造成污染影响。由此,特别强调前端的垃圾分类是保证后端垃圾有效处理,避免二次污染的一个保障。
第三波也就是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在46个重点城市先行先试的基础上,印发《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决定自2019年起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张老师说,中国的垃圾治理1999年是一个起点,2009年是一个重要节点,2019年是最为关键的节点,再不能完成中国垃圾治理的使命,或许就无望了。
广西横县垃圾分类
横县是中国最早进行垃圾分类的示范县,目前已成为国内县级层面垃圾综合治理的“样本”,30年来接待了近60多参访者或团队。
早在2000年,张兰英老师和她的团队就横县生活垃圾进行了组成成分的调查,对垃圾的种类、重量做了统计、称重,发现横县厨余垃圾占到80%,同时基于横县居民都有将可回收资源拿到回收站卖掉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横县生活垃圾分为可堆肥和不可堆肥两类,危险垃圾定期回收的分类系统。当把可堆肥分类出来后,其他垃圾量数量就很少,需要填埋的数量由此减少,进而减少了对填埋场的空间需求,也增加了填埋场的使用期限,基本可以由15年增加到45年。如果全国都做到垃圾分类的话,可能原来的300个填埋场只可能减少到只需要用100个。
横县垃圾分类一直在持续,它构建了一个分类收集、分类转运和处理的整体系统,即群众参与投放、环卫系统进行收集转运和后端处理的一个闭环系统。同时,有广泛的群众参与和支持前端的源头分类和投放工作。
核心经验1
横县垃圾分类之所以能有效,教育是很重要的,在垃圾分类实施之前张老师和她团队花了四五年的时间做了各个方面环境教育工作,涉及到政府的各个部门、学校、酒家、饭店及乡村干部,当这些人具备环境的理念时,意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与我们现在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启动垃圾分类,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核心经验2
横县垃圾分类经验,让我们认识到,现在市民的参与和整个后端的投放收集转运处理的系统是否衔接?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后端的运营是在政府市政管理系统的,如何能够和前端居民生活习惯、投放习惯更好的方便于市民,又能够达到分类的效果是值得研究和倡导的。
03
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是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垃圾分类,直接反映一个人,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生态素养和文明程度。
垃圾分类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深深植根于每个人心底,个人和家庭是实行垃圾分类的主体,教育能够激发人们对环境建设的深刻认识与高度重视,促进人们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和垃圾治理。
因此,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教育不同路径,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唤起不同生命阶段人们的环保意识,意识到人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垃圾分类的意义,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最终转化成行动。
通过家庭教育、树立家风和参与家务,促进生活垃圾分类教育在家庭全体成员心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大小相继、代代相传。
张兰英老师认为现在比起二十年前,人们对生态的关注度有很大的提升、而且生态环保的意识和认知度也很强的,生活垃圾问题的重要环节还是要把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到分类处理的整个系统构建起来,让所有的居民看到,政府是真正的要做到垃圾分类的,居民也需要积极的参与垃圾分类,让垃圾分类成为每个居民的生活常态,让后端的分类收集转运处理成为一个有效的运营系统。这样的话,生活垃圾问题可以有一定程度上的得到缓解。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心态,来共同构建我们期待的社会,这个目标也不会很遥远。